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院刊
    • 冶金简报
    • 历史沿革
    • 联系方式
  • 院系设置
    • 钢铁冶金系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物理化学系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稀贵金属实验室
  • 杰出校友
  • 师资队伍
    • 院士风采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系所检索
    • 姓氏检索
  • 科学研究
    • 学术梯队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教育教学
    • 人才培养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学生工作
    • 信息公开
    • 学工新闻
    • 学生党建
    • 就业指导
    • 学生服务
    • 品牌活动
    • 冶金学子
  • 全球合作
    • 全球合作新闻
  • 实验中心
    • 实验室安全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 党建工会
    • 党建活动
    • 工会活动
首页 >  教育教学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现任领导
  •     >   院刊
  •     >   冶金简报
  •     >   历史沿革
  •     >   联系方式
   院系设置
  •     >   钢铁冶金系
  •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   物理化学系
  •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稀贵金属实验室
   杰出校友
  •     >   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
  •     >   院士风采
  •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   系所检索
  •     >   姓氏检索
   科学研究
  •     >   学术梯队
  •     >   科研成果
  •     >   科研项目
   教育教学
  •     >   人才培养
  •     >   招生信息
  •     >   就业信息
   学生工作
  •     >   信息公开
  •     >   学工新闻
  •     >   学生党建
  •     >   就业指导
  •     >   学生服务
  •     >   品牌活动
  •     >   冶金学子
   全球合作
  •     >   全球合作新闻
   实验中心
  •     >   实验室安全
  •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党建工会
  •     >   党建活动
  •     >   工会活动
科学技术史(071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科学技术史是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以及研究其与政治、经济、军事、工业、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各个社会领域之间历史互动关系的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本学科不设二级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的科学技术史学科源于1974年成立的冶金史编写组(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依托“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通过“211工程”等国家项目的建设,综合实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在冶金与材料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科技与社会、技术史与工业遗产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二、学位类型和培养目标

   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与工学博士学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坚实地掌握科学技术史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能运用现代实验技术或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独立完成科学技术史及其与社会发展交叉的有关研究,能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方法,做出创新性成果。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史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能运用现代实验技术或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完成科学技术史及其与社会发展交叉的有关研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自硕士入学起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

   学士直攻博研究生:学制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608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博士生必修
508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硕士生必修
5090010
硕士生公共外语
64
3
1
公共
选修课
508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硕士生必选1门
508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2
6090001
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32
2
1
博士生选修
5090024
高级英语视听说
32
2
2
选修
524000X
计算机类选修课
32
2
2
507000X
经管类选修课
32
2
2
学科
基础课
5020201
中国科学技术史
32
2
1
硕士生必修
5020202
世界科学技术史
32
2
1
6020201
科学技术史文献学
32
2
2
硕士生必修,博士生必选
6020202
科学技术史理论
32
2
1
博士生必选
5020203
中国古代史
32
2
1
选修
5020204
世界史
32
2
1
5020205
考古学与艺术史
32
2
1
学科
专业课
6020213
科学技术史学术前沿
16
1
1-2
硕士生必修,博士生必选
5020206
科技考古研究方法
32
2
1
硕士生选修至少3门
5020207
文化遗产概论
32
2
1
5020208
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
32
2
1
5020209
中西文化交流史
32
2
2
5020210
科学社会学
32
2
1
6020114
近代冶金与材料研究方法
32
2
1
6020203
冶金考古学
32
2
1
6020204
文物腐蚀与保护
32
2
2
6020205
技术史与工业遗产
32
2
1
6020206
近现代技术社会史
32
2
2
6020207
科技文化传播
32
2
2
6020208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32
2
2
6020209
科技考古专题
32
2
2
博士生选修至少1门
6020210
文物保护专题
32
2
2
6020211
传统工艺专题
32
2
2
6020212
科技与社会专题
32
2
2

选课要求:

   1、硕士生至少需选修10学分的学科基础课。鼓励硕士生跨学科选修课程,选修的学分和课程具体与导师协商决定。

   2、非本学科硕士毕业的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修2学分的本学科5字头课程。

   3、6020213“科学技术史学术前沿”是邀请国内外本学科专家进行学术前沿讲座,为硕士生必修课。

五、学术活动

   按照《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必修1学分)。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

   除按《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办法》、《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办法》,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模板、样板》、《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学院提出以下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撰写1篇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在申请论文答辩前须提交学术论文被录用的证明,方可申请参加答辩。参加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的硕士研究生,至少有1篇学术论文须在中文核心期刊或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文集上发表或录用。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以学位论文为主要内容,以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以论文发表当年核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版本为准)以及本学科视为等同于核心期刊的几种期刊、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术书刊上正式发表论文3篇(包括论文印刷清样),至少有1篇在SCIE、EI、SSCI、A&HCI或CSSCI及其扩展版收录刊物上发表。其余详见《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的规定》、《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办法》中的有关要求。




Copyright © 2017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冶金楼
联系电话:010-62332265    传真:010-62322265    邮编:100083  
    E-mail:metall@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