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院刊
    • 冶金简报
    • 历史沿革
    • 联系方式
  • 院系设置
    • 钢铁冶金系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物理化学系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稀贵金属实验室
  • 杰出校友
  • 师资队伍
    • 院士风采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系所检索
    • 姓氏检索
  • 科学研究
    • 学术梯队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教育教学
    • 人才培养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学生工作
    • 信息公开
    • 学工新闻
    • 学生党建
    • 就业指导
    • 学生服务
    • 品牌活动
    • 冶金学子
  • 全球合作
    • 全球合作新闻
  • 实验中心
    • 实验室安全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 党建工会
    • 党建活动
    • 工会活动
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现任领导
  •     >   院刊
  •     >   冶金简报
  •     >   历史沿革
  •     >   联系方式
   院系设置
  •     >   钢铁冶金系
  •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   物理化学系
  •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稀贵金属实验室
   杰出校友
  •     >   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
  •     >   院士风采
  •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   系所检索
  •     >   姓氏检索
   科学研究
  •     >   学术梯队
  •     >   科研成果
  •     >   科研项目
   教育教学
  •     >   人才培养
  •     >   招生信息
  •     >   就业信息
   学生工作
  •     >   信息公开
  •     >   学工新闻
  •     >   学生党建
  •     >   就业指导
  •     >   学生服务
  •     >   品牌活动
  •     >   冶金学子
   全球合作
  •     >   全球合作新闻
   实验中心
  •     >   实验室安全
  •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党建工会
  •     >   党建活动
  •     >   工会活动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召开“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讨会

3月22日上午,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召开“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宋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陈建教授、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胡晓军教授、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焦树强教授、本科教学副院长刘晓明教授、教学委员会主任吴胜利教授、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王新东教授、物理化学系书记于然波教授、系主任闫柏军教授及储能专业骨干教师20余人。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豆瑞锋教授、新材料研究院白洋研究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张海君教授亦到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教学委员会主任吴胜利教授主持。

图1.jpg

会议首先由教学副院长刘晓明教授致辞,王新东教授介绍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国内基本情况和现状,他详细介绍了储能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依托冶金工程学科,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实验建设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于储能专业是挑战也是机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厚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强创新”为特色,扎实掌握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专业基础知识,并用于解决大规模固定式储能、分布式储能及移动式储能等工程问题;并增设和侧重发展“工业储能”、“能源互联网”两个特色和优势专业方向。

图2.jpg

宋波处长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点评,他提出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顺应新工科建设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厚基础、重实践”的特色,加强多学科融合,有侧重、有亮点,为我国能源变革性发展输出创新人才。

与会教师对课程设置积极参与了讨论,联合能源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及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为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本科生培养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会议最后,焦树强院长总结指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和教育部、发改委关于《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精神而设置的新兴专业,储能产业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也使得储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作为多学科融合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整合优质教学与科研资源,面向我国未来能源战略和储能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Copyright © 2017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冶金楼
联系电话:010-62332265    传真:010-62322265    邮编:100083  
    E-mail:metall@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