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午后阳光的冶金9楼教师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陈骏老师,年轻、亲切是陈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作为09年北京科技大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他在2007年3月获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08年在校领导、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和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资助下,赴德国TU-Darmstadt开展合作研究,于今年4月回我校理化系继续从事教学与科研方面工作。
提及获得今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陈老师讲到是有关于负热膨胀(NTE)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所在的邢献然教授科研梯队(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他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做有关钛酸铅基体负热膨胀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在经历负热膨胀知识积累以及实验方面摸索的阶段后,发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研究体系,课题研究得以拓展。
德国的留学经历给他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他也切身感受到中国在经济、科研等方面日益增强的实力,国内在科研方面的变化已今非昔比,无论在科研设施还是在科研思想与环境方面都感觉不到明显的差距。在德国科研交流与生活一段时间后,陈老师觉得在科研上感受最深的是德国人做科研的严谨性,看上去事情做的很慢,但是往往效果不错;其次,课题组之间联系合作较多,国际交流很多,几乎每周都会有知名学者做报告,使大家对课题了解更多,交流起来也更好。陈老师说在德国的学习交流使得他的视野和知识面拓宽,也因为课题组的交流和不同方向的融合,使他在做科研时会思考更多的方向。
回国后陈老师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并积极地参与一些教学方面的工作,目前协助担任一门《功能材料》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并担任冶金0805班班主任,为学风建设尽一份力。
在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陈老师给了我们学生几个建议:选择好自己的专业之后就热爱它,减少抱怨,注重学习更多知识,及早为自己规划未来,踏实的学习,踏实的工作。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