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院刊
    • 冶金简报
    • 历史沿革
    • 联系方式
  • 院系设置
    • 钢铁冶金系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物理化学系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稀贵金属实验室
  • 杰出校友
  • 师资队伍
    • 院士风采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系所检索
    • 姓氏检索
  • 科学研究
    • 学术梯队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教育教学
    • 人才培养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学生工作
    • 信息公开
    • 学工新闻
    • 学生党建
    • 就业指导
    • 学生服务
    • 品牌活动
    • 冶金学子
  • 全球合作
    • 全球合作新闻
  • 实验中心
    • 实验室安全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 党建工会
    • 党建活动
    • 工会活动
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概况
  •     >   学院简介
  •     >   现任领导
  •     >   院刊
  •     >   冶金简报
  •     >   历史沿革
  •     >   联系方式
   院系设置
  •     >   钢铁冶金系
  •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   物理化学系
  •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     >   生态与循环实验室
  •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稀贵金属实验室
   杰出校友
  •     >   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
  •     >   院士风采
  •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   系所检索
  •     >   姓氏检索
   科学研究
  •     >   学术梯队
  •     >   科研成果
  •     >   科研项目
   教育教学
  •     >   人才培养
  •     >   招生信息
  •     >   就业信息
   学生工作
  •     >   信息公开
  •     >   学工新闻
  •     >   学生党建
  •     >   就业指导
  •     >   学生服务
  •     >   品牌活动
  •     >   冶金学子
   全球合作
  •     >   全球合作新闻
   实验中心
  •     >   实验室安全
  •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党建工会
  •     >   党建活动
  •     >   工会活动
清华大学戴吾三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戴吾三教授于2011年6月1日上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发明专利的启示与思考”的学术报告。戴教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科技史研究和教学都充满了热情,他的讲座广征博引,发人深思,且富有激情,感染力很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潜伟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我院师生4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戴吾三教授首先提出,已有的文献或教科书中,大都将某一发明的出现归功于某一个人,发明之后的推广和应用都是一帆风顺的;然而考察近现代技术创新的历史可知,一个杰出的“发明”,实际上是由一个“核心”专利加上若干专利构成,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创新以发明专利为基础,还应包括发明专利推广应用的阶段;创新不仅包括原创性的发明,还包括对其它发明专利的吸纳与融合,是一个连续过程、一个综合过程。

戴吾三教授通过对近代以来发明专利的综合与分析,得到三个启示:创新是一个探索过程,包含大量的试错和偶然因素;创新是一个综合过程,包含利用新科学知识和其他成熟的发明;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渐近创新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常态。戴教授还提出了三个观点:技术发展既有较明确的大小周期,也有周期性的升级换代;小产品的生命力强(如螺丝、拉链等),不显示明确的周期;重大的技术创新涉及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应用前景难以正确判断,对可能形成的影响也不能真正估计。

戴吾三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至2007年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10月至今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文理学部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科技史、技术与产业史、科技与文化等。戴吾三教授著有《考工记图说》、《汉字中的古代科技》、《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影响世界的发明专利》等,与他人合编《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科学读本》等,翻译了《手艺中国》、《技术史》第3卷等科技史著作,并获得多项奖励,有“化枯躁难懂的科技史及古文献为生动活泼的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於一体,一股新鲜学术风气扑面而来”的美誉。



Copyright © 2017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冶金楼
联系电话:010-62332265    传真:010-62322265    邮编:100083  
    E-mail:metall@ustb.edu.cn